娇妻按摩接受3p交换爱电影,日韩人妻AV制服丝袜无码,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老太,AAA特级婬片女子樱花视频

        
        

          1. 首頁
          2. 新聞資訊
          3. 行業新聞
          4. 內容

          從模具行業看德國產業流動

          作者:創始人 日期:2020-01-12 人氣:2197

          德國的制造業遷移有幾個原因,首先是他們對工作的態度很佛系。

          500.jpg

          工作于德國人不僅僅是謀生手段,還得是他們喜歡做的事。以模具制造為例,工業零部件無論是塑料還是金屬,它們成型都要靠模具來加工制造,所以模具被稱為工業之母。但是模具加工的工作環境艱苦,工作過程枯燥,這不是容易讓人喜歡的工作,所以愿意干這一行的德國人越來越少。缺工人還不是最大的問題,實在不行可以把業務分包到海外。德國人模具制造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老板,因為企業管理是沒有辦法外包的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歐洲模具行業大多數企業是家族式的,隨著其他領域的工作機會增多,企業管理者如果不從小培養,很難找到合適的接班人。這就導致了德國乃至歐洲很多模具企業沒人來做老板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同時,由于德國遭遇老齡化,缺老板這個問題顯得更為急迫。和我們有業務往來的歐洲企業很少看到年輕老板,年青一代不愿接班,那些老人只能一直工作下去,直到進醫院。我簡單做了一點調研,行業里的德國企業家基本在55歲以上,很多企業家70多歲了還在上班,最近我連續接觸的3家企業都是70歲的老人在打理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好在歐洲機械加工行業比較穩定,純利潤最少可以維持在5%以上,這在歐洲是比較理想的企業利潤。所以有些接班人看在錢的面子上會勉為其難地接班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很多沒人接班的企業,最終的出路只能出售,或者干脆關張,歐洲現在有很多這樣的企業在出售,我們就收購了一家醫療器械企業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企業外遷的原因除了缺老板外,當然還有成本因素。譬如汽車零部件通過模具來加工制造,很多產品需要組裝,其中有很多工序必須用人工來處理,人工需求越多國內制造業越有優勢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勞動力充足和工人足夠吃苦耐勞,是中國制造的特點。德國人雖然敬業,但是他們不能像中國工人這樣高強度地工作,如果一套模具在中國做要一個月,他們要兩個月。因為他們不上夜班,中國可以兩班倒,所以很多東西只能放到中國做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產業轉移了也淡定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即便這樣,并不意味著德國的模具行業就衰落了,因為技術難度高、利潤豐厚的高端業務還要在德國做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原研的第一套模具技術含量最高,利潤也最高,它的定價至少是復制模具的3倍。現在德國的模具企業只做第一套模具的設計開發,復制模外包給中國企業做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第一套模具需要深度研發,德國人具有豐富的模具庫,可以在之前類似的產品上修改出相近的新產品,產品成型后也不需要到生產線上試模驗證,只需要在電腦上模擬驗證,然后直接量產。中國模具行業里實力最強的企業也有開發第一套模具的,如果哪家能夠試模兩三次后就量產,那已經是頂級水平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我們的工程師的理論水平不夠,經驗也缺。國內大部分模具工程師不是科班出身,沒有系統性學習過模具設計,基本是工廠里的師父帶出道的,做事靠經驗而不是理論計算。他們設計模具只靠經驗先做個大概,雖然設計工作不到一星期就做好了,但需要做大量的試錯修改,最終導致量產工期長,成本很高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而德國企業做模具的重頭是通過大量計算做好設計,設計一套模具需要一個月的時間,之后只要在電腦上模擬驗證就可以量產了。所以從設計到量產,效率遠遠高于國內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技術水平之外,德國人的生產效率也遠遠高于我們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在國內1臺機器平均要一個人操作,而在歐洲,7臺機器只要一個工人操作;1600T以下的壓鑄機,國內一臺機器平均要1.5個人,而歐洲三臺機1個工人;CNC(數控機床)國內2臺機要1個人,歐洲4臺機1個人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雖然國內工人可以通過加班來彌補效率上的差距,但綜合下來,中歐生產效率起碼有三倍左右的差距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上面這些差距,我們可以想辦法趕上,中國人很能吃苦,中國企業的設備現在也相當不錯。但材料方面的差距很難追趕,而我們盈利水平和歐洲最大的差距也來自材料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舉例來看,行業里主要的耗材是塑料和工程料,基本被歐美國家壟斷,賣到國內基本比歐美國家自用貴三分之一,有的特殊材料甚至達到國外價格的一倍以上。我們做歐洲市場用的一種材料在歐洲的到廠含稅價格,大概為4-4.3歐元/千克,這種材料在國內到廠含稅價是65元/千克,比歐洲整整貴了一倍還多,這還是有一定量才能拿到的優惠價格。為什么這么大的差距?這個材料的進口關稅才15%,問題出在代理機構對這種原料的壟斷,此外國內資金成本也比較高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我們行業里材料成本占總成本的40%~60%,材料的利潤是行業利潤的大頭,所以中國企業只能賺一點加工費,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把以上因素綜合起來,德國人對于模具產業的轉移沒什么需要過分擔心的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我們學到了什么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德國人根據自身情況,在全球尋找和培養低端制造的替代能力。中國人的市場,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和吃苦耐勞很容易打動他們,雖然剛開始我們的技術能力、設備都跟不上,但他們對外包企業的要求并不高,只要能規規矩矩做事就行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十年前歐洲高鐵歐洲之星有一個零配件外包項目,每年要2000萬元的產品,一直持續十年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當時我沒有自己的工廠,只有一個貿易公司,我們還是拿下了這個項目。當我們在國內租賃工廠,實現了穩定交貨后,我才敢問德國人,以我們當時的實力,做不了這單生意,你們也清楚我們的實力,為什么還把訂單外包給我們?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對方說,我知道你們是貿易公司,但問你們問題,你們沒有掩飾和隱瞞,都老老實實地回答,你們干事情也認真負責,所以就把訂單交給你們。因為這個訂單不是高科技產品,只要你們能認真做事,我們做技術輔導,就一定能做好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在他們看來簡單的事,我們做起來還是遇到很多技術難題。但是我們搞不定的問題只要及時講出來,德國方面就會派工程師來指導。他們的原則是,有困難一定要說出來,說出來他們就幫忙。有一次我們做一套齒輪模,齒輪精度要求0.01毫米,模具精度要達到0.005毫米,各種參數都對,但怎么都做不出來,到了交貨期實在拖不住,只得告訴對方。他們馬上派兩個工程師過來,一次就給我們搞定。原來是我們的一個小的操作不當,就造成誤差。后來他們給我們上課,規范整個設計生產流程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德國人幫我們提升技術是來真的,他們派過來的技術指導,大項目會待一兩個月,小項目待兩三天,只要是為他們生產的產品都是免費教我們技術。同時,他們也會讓我們派技術員到歐洲進修,每年我們都抽調人手到德國進修。在國內同行的工廠很多東西不會給你看,但老外只要你做了他的客戶,就會手把手地教,工藝要點是什么,哪里容易出錯,他們走過哪些彎路,這些都會毫不保留地教我們。他們想得很清楚,我們進步了、節省了成本,就是他們省成本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和德國人交往越深入,要學習的東西就越多,有些東西已經超出生產環節,他們做事的原則讓我們很受教。有一次我們給德國大眾的一個產品報價,他們給我們發了產品標準,我們看了之后,給他們反饋了我們的估價。很快收到德國人的回復,“你們確定這個價格能做出這樣的產品?”然后把產品標準又重新列了一遍,我們趕緊重新審核材料。大眾的產品要求很嚴格,僅產品標準就有幾十頁紙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我們第一次核價時只翻譯了重點,細節東西沒有注意。在我們仔細看了各個細節后發現,之前的報價根本做不下來,第一次報價4歐元,重新評估以后報了8歐元,對方回復說,現在這個價格是合理的。當然,有時候他們也會嫌高,除掉合理的利潤,會追問我們為什么報價那么高,是不是有理解錯誤,要我們開列成本清單。所以德國企業看上去似乎不喜歡暴利,其實他們清楚那不是長久生意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沒有對比就不知道差距,國內有些車企做產品很粗放,有時候下訂單連產品標準也沒有或者缺失,因為廠方自己也不知道零部件的技術要求。要我們自己去找行業標準,參照樣本做測試。但往往是測試都沒有做完,對方就急著要求批量交貨了。好在國內這幾年進步非常快,像吉利、眾泰、長城這些企業進步非常大,他們下訂單,像德國企業下單一樣,一定會有產品標準;如果有特別的標準,一定會備注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小結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從我們的行業經歷來看,德國以及歐洲的模具制造向中國轉移的過程溫情脈脈,他們繼續領導著行業的發展,我們向他們學習技術和運營,同時積累了升級的資金。尤其在目前大環境變差的情況下,歐洲人做事規范,一般不欠貨款的做法尤其重要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歐洲產業轉移進來的同時,我們也正向外轉移,越南是大家熱議的遷移目的地,我們去那里考察過,結果并不理想,產業鏈幾乎沒有,工人的技術和吃苦能力不如我們。我們畢竟有了十多年的技術積累,我們的工程師已經具備相當的水準,產業鏈的完整性和市場容量也是他們無法企及的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所以我們行業的外遷一般是從東南沿海遷到中西部地區,譬如我們從東莞遷到湖北咸寧,雖然剛開始當地的供應鏈不完整,但這兩年有很多上下游的企業跟隨而來,產業鏈在逐漸重建,所以把工廠遷到海外的事我們基本不去想。

          你覺得這篇文章怎么樣?

          00